為什麽公司要費勁DIY私有雲,而不是采用公有雲

去年10月,下著雨,我和英國人Simon Wardley站在紐約一條濕漉漉的人行道上,爭(zheng) 論著雲(yun) 服務的未來。

Simon認為(wei) ,因為(wei) 規模大,公共雲(yun) 在成本上占優(you) 勢,為(wei) 特定組織所建的私有雲(yun) 則不然。這點我非常認同。Simon進一步推論說,正因為(wei) 如此,在To B市場上,公共雲(yun) 的占有率和占有深度更強。這點我非常不認同。

Simon那一套觀點的理論基於(yu) 經濟學裏的經濟人假設:如果用公共雲(yun) 的成本低於(yu) 用私有雲(yun) 的成本,經濟人必然會(hui) 選擇公共雲(yun) 。

我承認,隨著時間的推移,公有雲(yun) 的成本會(hui) 越來越低。不過,正如Avi Deitcher一篇博客的標題發問,《AWS的價(jia) 格會(hui) 遵循摩爾定律嗎?》(注:AWS即Amazon Web Service,是亞(ya) 馬遜的雲(yun) 服務)。按照摩爾定律,同樣性能的芯片,每隔一年半到兩(liang) 年的時間,價(jia) 格會(hui) 下降一半。答案是顯而易見的,並不會(hui) 。服務不等於(yu) 純粹的芯片,服務還包括許多其他的投入,比如人力資源。公有雲(yun) 成本的降速很快,不過不會(hui) 像摩爾定律預言的那麽(me) 快。

AWS比自己建立私有雲(yun) 便宜得多,而且,AWS三年內(nei) 價(jia) 格下降了56%,伴隨著這個(ge) 趨勢,二者的價(jia) 格差會(hui) 進一步拉大。Avi Deitcher計算了一下,如果一個(ge) 公司有600個(ge) 計算單位,三年時間裏,用AWS的話,支出約為(wei) 110萬(wan) 美元,自己DIY私有雲(yun) 的話,支出約為(wei) 230萬(wan) 美元。

這個(ge) 計算結果很有意思。既然可以用公有雲(yun) 可以省下這麽(me) 多錢,為(wei) 什麽(me) 那麽(me) 多企業(ye) 建私有雲(yun) ?為(wei) 什麽(me) 沃爾瑪最近還說要建一個(ge) 超大私有雲(yun) ?

美國東(dong) 部有一家銀行(例子並非虛構,但原作者未透露具體(ti) 名稱),它DIY私有雲(yun) ,有近12萬(wan) 一對一映射到硬件上的服務器映像,即,它有12萬(wan) 個(ge) 計算單位。由於(yu) 規模效應,它的單位成本會(hui) 低於(yu) DIY私有雲(yun) 的小公司,但是高於(yu) AWS。粗暴地估算一下,它DIY私有雲(yun) 的總成本接近 ( 110 + 230 ) / 2 * 120000 / 600 ≈ 34000 萬(wan) 美元 = 3.4 億(yi) 美元。

這家銀行有約4000個(ge) 開發人員,年IT預算約7.5億(yi) 美元。所以,我剛剛估算的數字還在合理範圍內(nei) 。

如果該銀行現在將相關(guan) 業(ye) 務全部轉移到AWS上,忽略掉轉移成本,該銀行能省下什麽(me) ?

三年下來,省下的成本接近 34000 – ( 110* ( 120000 / 6 ) ) ≈ 12000 萬(wan) 美元 = 1.2 億(yi) 美元。相當於(yu) 每年省下4000萬(wan) 美元。

重申一遍,這個(ge) 公式是忽略了轉移成本的,同時,也忽略了AWS價(jia) 格逐年下降的趨勢。本文的估算方法非常粗略。

4000萬(wan) 是一大筆錢。但是,考慮到該銀行的年總收益為(wei) 340億(yi) 美元,年淨利潤為(wei) 100億(yi) 美元,4000萬(wan) 隻是利潤的0.4%,而放棄全部的雲(yun) 基礎建設,轉移到AWS上,是一個(ge) 伴隨著高風險的重大決(jue) 策。

這正是那些鼓吹公共雲(yun) 的人所忽視的。公共雲(yun) 占據了價(jia) 格優(you) 勢,但是對於(yu) 很多公司來說,使用公共雲(yun) 的投資回報率沒有高到一定程度,讓他們(men) 願意放棄對自己數據和業(ye) 務的掌控,承受來自第三方的風險。所以我覺得,在相當長的時期內(nei) ,私有雲(yun) 依然有存在的意義(yi) 。

這裏要提到另一個(ge) 常見的觀點:公司可以把新增的工作負荷放到公有雲(yun) 上去,既有的東(dong) 西就繼續在公司內(nei) 部運作好了。換句話說,這種觀點的另一層意思是,可以將一部分工作負荷轉移到公有雲(yun) ,而將最核心的係統保留在公司內(nei) 部。肯定有公司這麽(me) 做,但它們(men) 的情況一般有點特殊,它們(men) 的工作負荷通常是離散的、時變的。總的來說,這種做法是最不討好的。它徒增複雜性,風險也不會(hui) 比全盤轉移到雲(yun) 端小,而且,根本省不了幾個(ge) 錢。

說來說去,如果你覺得奇怪,這些公司為(wei) 什麽(me) 沒有愉快地采用公有雲(yun) ,不是因為(wei) 他們(men) 傻,而是因為(wei) 他們(men) 需要仔細權衡風險和收益。

相關文章: